2015年4月12日,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,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15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。世界自然基金会、 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对该活动给予了支持。此次活动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7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,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3000尾。
三峡集团党组成员、纪检组长龙飞,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张汉中,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国斌,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,中国“人与生物圈”国家 委员会秘书长王丁,大自然保护协会(TNC)可持续水电战略合作伙伴项目经理李丹宁,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监朱江,三峡集团总经理助理、三 峡枢纽管理局局长张曙光等出席放流活动并参加放流。三峡枢纽管理局党委书记、副局长姚金忠主持放流活动。
2009年开始,在专家的建议下,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科研捕捞。野生中华鲟停捕后,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并未停滞,三峡集团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资金对中华 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进行了攻关。2009年,中华鲟研究所首次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,经专家鉴定,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。
正是由于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为基础,中华鲟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。2014年10月14日,中华鲟研究所子一代中华鲟再次成熟并繁殖成功,标志着中华 鲟亲本再成熟这一关键技术有了实质性突破,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。在跟踪技术上有所创新:在2014年开展声呐追踪成功基础上,2015年在沿江各监测 站首次采用实时传输技术,每个站点可实时传输放流中华鲟的洄游信息。
为准确掌握这批中华鲟放流群体在长江中的洄游行为,此次放流鱼种采用了“被动整合雷达(PIT)”标记、声呐标记、体外悬挂T型外标3种标记方法,帮助科研人员对放流的中华鲟进行识别和监测。
其中T型标属于体外标记,通过这种标志可实现与自然繁殖群体的区别,标记上打印有唯一编号、放流单位及联系方式,可有效提高放流后误捕误伤信息的反馈率。
“被动整合雷达(PIT)”标记和声纳标记属于体内标记,其中PIT标记具有唯一编码,无需内部电池,可长期有效;声纳标记是在中华鲟体内置入声波发射装 置,通过主动追踪或者沿江布设接收器的方式接收声呐信号,从而获取鱼类洄游信息。这种标记在放流后不需要回捕标记鱼,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(约 1.5公里)时,就能被自动记录,从而推测鱼类洄游路线。
此次放流的大个体中华鲟均置入声呐标记,中华鲟研究所在宜昌、宜都、沙市、监利、洪湖、铜陵、武汉、九江、鄂州、安庆、芜湖、南京、江阴布设了声呐接收器和监测站点。所有监测数据将被完整收集起来,用于中华鲟后续科学研究。
此次放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组织参加,有世界自然基金会、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人与生物圈等国际组织,有三峡集团首次邀请的沿江各城市组织的大学生志愿 者、对口支援的三峡大学西藏班学生,加上当地企业、学校、社会群众、志愿者,参与人员更加多元化。图为即将进入长江的中华鲟。
Copyright © 2024 MAI Vision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17053761号-1 网站地图